这个解决方案的范畴是什么?可以说是视觉系统范畴,也可以说是视觉检测设备范畴。叫解决方案,就是基于算法叠加的一个完整方案。我们内部的观点是,AI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模块,它是一种新的认知框架,本质上是基于数据和标准驱动的。首先我们要有这么一个认知框架,再往下看我们的视觉解决方案,核心包括哪些部分?对这些部分意味着是什么?
我抽取了里面三个核心部分:
1. 成像模组
成像模组就是整个机器视觉里面成像的所有器件跟方案,它背后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是基于传统算法,而传统算法基于定量分析。所以说我们基于传统算法来做的成像方案,它的底层要求是“定量、高对比度”。
这个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比如说我们要检测一个表面很多不同类型的缺陷。为了要达到高对比度的定量,可能我需要打若干场光。可能每场光对应两种缺陷,后面才能把这些缺陷完整的呈现出来,成像的效率非常低。
9907-147
而我们进入AI时代以后,我们对成像的要求变了,只要是目视可见即可。当前基于传统算法构建的成像方案,本质上还只是一个“光电转换器”。只是把一个关键信号转换成图像,距离我们所说的眼睛差的太远了。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一步跃成眼睛,那至少阶段性的目标我们是不是可以达到摄影水准。这个做到了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是能够提高我们整个成像的空间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简化了、通用化了、成本低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根本变化。
2. 算法模组
客观来说,当前落地的各种项目,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根源在于大部分只是把AI作为一个算法模块,把它叠加到原来的体系里面,就比较低效。后续算法方案一定要以AI为中心,打通和优化整个计算流和数据流,这个才是最优的方式,能够提高训练推理效率、降低部署维护成本。
3. 自动化模组
在传统算法时代,由于成像有很多约束,自动化能发挥的作用非常受限。AI其实是打破了算法的束缚,本质上也打破了我们成像的束缚。可以自动化帮我们拍图,各种“凹姿势”“摆造型”。只要能将缺陷拍清楚就可以,并不需要那么明亮的成像。如果这么来做的话,极大地降低了自动化复杂度,提高了自动化通用性。并且能够比较简单高效地解决产品异形、多型号小批量等成像难题。
从大的维度来看,工业视觉解决方案会按两个极端方向演进:
- 轻量级场景:更强调一体化,极致的简单易用,可能需要线上训练。
- 复杂场景:更强调通用化解决方案,包括:通用成像模组、通用大模型、通用自动化模组,降低全链路综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