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有一则消息虽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但颇值得关注。
2月14日,合庐产业新城与梅卡曼德机器人、镁伽机器人签约。36氪安徽注意到,其中梅卡曼德华东总部将落地安徽庐江县。
梅卡曼德、镁伽机器人是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独角兽”、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在这背后,则是中国努力追赶的一条重要赛道: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并不像马斯克推出的Optimus那样具有人的外形,而主要以机器臂为主,在制造业领域,其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自1982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赛道开始发力追赶。1993年末,世界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有61万台,中国占比极小,但到了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了135.7万台。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在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等方面取得突破,但目前国内70%的市场依旧由以“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库卡、安川)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但这也给国产工业机器人带来了“国产替代”的广阔市场机遇。
36氪安徽注意到,除了像庐江县在积极引进国产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芜湖机器人龙头企业埃夫特于2020年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在国产工业机器人由守转攻的重要阶段,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安徽又是如何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
X20BC1083
厚积薄发
工业机器人赛道重资质、高门槛。国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工业机器人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探索,但是在随后的20年时间中,国产工业机器人并没有出现厚积薄发的一幕。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场景需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国内的制造业基础还很薄弱,比如汽车制造业、白色家电、电子电器等行业还在起步阶段,缺少足够的场景需求。
二是高端人才。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器等跨多学科技术的高技术壁垒行业,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当时国内高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工业机器人的科研需求,甚至连进口设备的调试、维修也受制于人。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加上国家的引导和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集中涌现,比如上述提到的芜湖埃夫特,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奇瑞的造车设备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但在产业浪潮下抓住机遇,成为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
面对机器人四大家族,国产工业机器人想要实现“国产替代”,还面临很多掣肘。除了业内所说的技术实力、意识到位和对现场需求的敬畏,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即种子客户的积累。
由于工业机器人是典型B2B的行业,稳定可靠性是关键指标,需要经过长期的验证才能逐步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因此,如果初创企业服务案例不足,算法能力、稳定性、服务经验得不到真实场景打磨,就很难做市场开拓。
不过,在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努力追赶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从低端市场杀向中高端市场,涌现了如埃斯顿、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一批领军企业。它们在核心零部件具备了和国外品牌硬碰硬的底气,同时在价格和售后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比如埃斯顿和汇川技术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提升至2022年的5%左右。
此外,在AI加持下,像梅卡曼德、艾利特、Agile、节卡等智能工业机器人企业在资本的加码下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服务中建立口碑,实现不错的市场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