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待制造业比重
当前关于产业结构,我们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必要澄清。
1. 制造强国不等于制造业比重,不仅不会带来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反而会带来制造业比重的下降。二十大提出了制造强国的目标,一段时间里,制造强国被社会各界,包括专家、地方政府,理解为要提高制造业比重。但实际上制造强国不仅不会带来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反而会带来制造业比重的下降。
原因有两点:第一,越强大的制造业,它的附加值来源越是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尤其是研发、设计、咨询、金融、贸易这样一些行业,因为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赋能的。第二,制造强国的结果一定是国强民富,而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随着消费的升级,一定会消费越来越多的服务。
133292-01
2. 中国并不存在过早的去工业化,中国服务业占比是偏低的。从国际比较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渐提高的。如果看中国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占比也是在提高,但是,如果与其他国家走过的路径相比,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历史同期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一直是偏低的。
服务业占比偏低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比如:地方政府偏爱规模较大、容易收税且看上去先进的制造业,而服务业则被认为会带来大量外来人口,加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负担;人口流动不畅,使大量人口仍然被阻滞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小城镇和农村;大量外来人口在人口流入地未能市民化,在消费方面宁愿向老家寄钱,也不在当前居住的城市消费,尤其是不愿意增加服务消费。
中国的金融体制长期存在实际利率偏低、且间接金融为主的体系需要通过抵押的方式来贷款,相对更有利于资本密集度高且有更多抵押物的制造业的发展,而相对不利于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在服务业里存在大量管制,包括对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的管制。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上升转下降的拐点,被认为是出现了过早的去工业化。对此,要注意到,曾经有段时间,中国的制造业是存在产能过剩的,并且曾经依赖出口来消化中国制造业产能,因此,制造业产能比表面上的“过早”下降,其实只是因为中国在制造业做了去产能的调整,在向正常的经济结构逐步调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