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渠道强化尊重技术劳动的认识,推动高校着力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除了各级宣传机构努力打造尊重技术劳动的氛围,应将转变择业观念的主体责任落实到非研究型高校。譬如,可以学习上世纪50-60年代大学的做法,组织一定期限的定期工厂“学工”活动,计入学分;还可以学习英国多套学分制的做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三年全部听课的学分制,还是选择一年实习二年听课的学分制,或者选择半年实习二年半听课的学分制,而且这种实习是安排在大学就学期间的中期,以便学生能通过实习再返校学习,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提高的过程,而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实行毕业前实习的形式;现在许多现代化工厂都设定了“工厂开放日”,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通过工厂开放日深入了解现代工厂的组织运营方式;高校辅导员也应提高认识,积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加快建立职业技能教育的配套体系
建议加快职业技术类大学的审批和建设;借鉴中德学院的创建模式,恢复中外合办高职院校的审批;在国有企业中率先建立与干部身份薪资体系相配套的技术工种薪资结构,并提高技术工种的整体工资水平或增加工龄工资水平,为整个社会树立尊重技工的新型薪资结构标杆;我们调研过在华德资企业中实习的德籍大学生,他们说德国企业天然承担起接受大学生实习的义务,因此我国也需要从法律层面上鼓励大型工业企业承担大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逐步缩小企业与事业单位机关退休职工事实上存在的退休薪资水平差距,从根本上扭转不尊重技术工种的择业观。
24765-01-01
(三)努力增加培训渠道,拓宽考级认证系统强化行业协会、劳动职业认证机构等单位的职能,规范劳动职业培训机构,每年定期组织技工培训和劳动技能鉴定(现有相当规范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工作,为有技能没文凭的紧缺人才赋予“身份”;同时建议缩短现有劳动职业技能鉴定申请的年限规定,建立以水平测试为主的认证体系;应出台政策,鼓励认证机构与高校联合,加快“文凭+技能证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譬如,某大学焊接专业与德国焊接协会联合,培养的国际焊接人才出校门就实现了月薪过万。
(四)拓宽高职院校师资引进渠道
高职院校以及技师学院,应大幅度增加实践操作导师的比例;建立以行业内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师资引进和考核标准;深化柔性引进校外导师参与教学的制度;多形式给予技工导师学术地位和荣誉。高职院校与技师学院之间可相互借鉴,相互成就。
(五)通过增强技师市场地位,推动青年技工积极谋求职业发展道路
技工职业发展道路的培养,要立足增强技师市场地位,使得青年技工们有动力去不断塑造和发展自身的技能。因此,建议现有由各地人社局主导的“培训送企业”补贴项目,可以扩展到更多的技术工种,为青年技工提供必要的继续教育渠道和培训补贴;探索将高等级技术工人纳入人才市场而非劳动力市场管理的路径;在实施落户打分的城市,对紧缺技术工种,应弱化学历文凭的要求,强化高技能工种的奖励性积分。
相信随着以上措施的落实到位,导致广大学生不愿意、不敢、不能、不会、不善于从事技工岗位的消极因素会得到根本性的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