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充电机器人应运而生,天生自带储能和无人驾驶概念。能链集团旗下能链研究院近日发表研究文章,前瞻性地提出:“充电机器人或将成为新能源行业下一个风口。”
上门充电解决远程焦虑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有机构预测,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破千万。
“然而,目前配套建设的充电桩数量,远远跟不上电动汽车的增速,比例严重失衡。”能链研究院指出,从车桩比来看,目前我国为7:1。在国际上,2022年,美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0万辆,公共车桩比为24:1;欧洲公共车桩比从5年前的6.9:1一直抬高到16.4:1。
对此,能链研究院表示,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市场,公用充电桩现阶段数量仍然不足,而随着汽车日益智能化,人们对车的定义也不限于交通工具,而是人的“第三空间”,服务需求增多,新能源车对补电频次和容量的需求也逐步加大。
G428-0001
与充电桩采用“车找电”模式截然相反,充电机器人采用“电找车”模式,能够解决用户里程焦虑及充电不确定性,让移动上门充电,像打车和叫外卖一样,将原本处于静态环境下的储能电池和充电桩,集成到具备动态移动能力的车中。
在能链研究院专家看来,这种模式或将解决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当用户需要充电时,通过APP或小程序下单,充电机器人就会进行上门充电服务。
据了解,一汽红旗官方曾在去年公布由红旗研发总院制作的首款可移动智能充电柜机器人,是储能+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三重结合。该移动智能充电机器人采用12V三相异步电机驱动系统,驱动效率高达81%。充电过程中机器人可根据车辆需要调整充电功率,具体充电速度尚未披露。
储能厂商双杰电气在去年也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主打储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概念。旗下的移动充电机器人SCDE110为30kW充放电,自带25KWH的机器人。
近日,新能源服务商能链智电发布一款自主研发的充电机器人。据了解,该充电机器人基于自动驾驶、深度学习、3D视觉等底层技术,具有一键召唤自主寻车、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在线支付结算、自动回仓补电等功能,借此满足电动汽车移动充电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能源厂商远景科技的零碳绿色充电机器人,也是储能+移动+机械臂的结合,一台造价在百万元以上,单台容量为70KWH,充放功率为42kW,2小时内即可快速充满一辆续航里程约600公里的新能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