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懂工业又懂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走向智能研究院院长赵敏曾说:“没有工业知识,没有制造业经验,只学过计算机软件的工程师,是设计不出先进的工业软件的。”加上工业软件不像大多数C端产品,易模块化可进行流水性分工作业,内核的技术开发对研发人员跨学科复合能力及整体系统思维能力要求颇高。这点从工业软件高端人才的紧缺就可见一斑。据赛迪《关键软件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工业软件人才缺口将达到12万,工业软件将成为人才紧缺度最高的领域之一。
四是,场景应用仍是关键,产业生态待发展。
了解工业软件发展史的人会发现,海外工业软件巨头几乎来自工业强国。达索和西门子的工业软件早期源于军工和航空需求,经过多年的演进,成为了今天CAD领域的两座山头。
表面上企业购买的是工业软件的“壳”,实际更是在买软件长期沉淀、内化的工业流程经验这个“核”。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大量用户对工业软件的反哺非常关键。缺乏企业生产制造等真实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软件将难以打磨迭代成熟。
IC693CMM302L
综上不难发现,三维CAD之难,不仅仅是技术的单项突破,更是在于其是一项涉及工程知识、真实场景反馈的系统工程。
03国产工业软件,铠甲何来?
尽管国产工业软件在3D CAD等领域与海外大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们仍有追赶甚至超越的机会与信心。
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数智化浪潮催生了大量需求。作为基础的工业软件,3D CAD的应用需求、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将会大大激发。出于安全、长久发展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国产品牌,是否“自主可控”成为他们选型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工业软件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和更多的政策扶持。2020年,工信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将工业基础软件与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并列成为“五基”;2022年,工信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业软件对于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作用。这也使得嗅觉灵敏的资本加速涌入工业软件领域。
天时地利已经具备,处于风口之中的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如何突围,将是下一阶段的关键。而其核心是聚焦于包括自主内核引擎在内的核心技术的攻坚,从根上解决卡脖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