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硬碰硬的决心,投入研发攻克技术难关。
造不如买、重硬轻软是受历史发展局限所遗留下的问题。如今,在直面卡脖子威胁和国家制造升级需求的重要关口,攻克、掌握内核等关键核心技术,成为避无可避的现实课题。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想一蹴而就或是弯道超车,反而可能会导致造假横行。这就要求国产厂商们持之以恒地,以硬碰硬的决心投入研发和创新,把握几何建模引擎等关键技术,以夯实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形成“技术-市场”间的正向循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加强研发投入已经成了国内一些厂商的共识。据公开数据,中望近几年将30%的营收投入研发,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更是高达57.03%,而2022年科创板公司的平均比例仅为16%。浩辰软件的招股意向书也披露,2023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43.7%。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真实地反馈企业在做什么以及要做什么。
其次,要有越用越好的信心,在真实工业场景中不断打磨产品。
CI532V02
CAD软件需在丰富、真实的工业场景中得到测试、验证并优化,才能修得内功。经过二十多年的打磨和技术积淀,国内工业软件的成熟度已有了巨大进步。以国产CAD龙头中望为例,其产品已经卖到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版用户突破了140万,涉及工程建设、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得以在多元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千锤百炼,不断优化性能、走向成熟。其自主Overdrive内核不仅支持中望旗下的产品,更已成功对外商用,经受住了考验。
最后,要有长期主义的耐心,与行业、用户共同成长。
当然,卡脖子难题需要行业努力、产业链加持,以及行业用户更多的开放场景共同打磨。我们惊喜地看到,中船集团、中车集团、京东方等购买了中望三维CAD的产品,科盛隆、南京艾龙等选用了新迪三维产品。如此,国内CAD厂商获得了业界的输血,它们在陪伴用户、伙伴成长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成长,也能助力研发制造生产的提质增效,最终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此外,工软行业人才的要求高、缺口大,除了从外引进,国内厂商还需主动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坚持人才长期主义的培养理念。
工业软件这个软肋是过去几十年被反复提及和反思的痛,未来的突围也注定会是荆棘满布。
但路远事难,行则将至。只不过相比于喊口号式的廉价表达,相比于花钱买授权这种抄近道的方式,脚踏实地投入自主技术的研发,坚持与客户共同在场景中打磨产品才是最有希望的路,才能软肋变成铠甲、破解国产工业软件被卡脖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