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成为企业的必答题
近年来,“绿色低碳转型”在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优先级别越来越高,百姓的绿色低碳消费趋势、塑造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贸易壁垒的抗风险能力成为最重要的原因。
美的集团绿色全流程示意图(来源:美的官网)
一级能效等级、环保节能型产品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根据市场调研机构埃森哲发布的《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43%的受访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溢价,且收入水平越高,为具有环保特质的产品和服务付费的意愿越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消费者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指出,3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绿色低碳消费的实践者,33.2%的消费者表示在企业经营表现中会关注“绿色环保”议题,家电/消费电子企业发布产品的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等信息,有利于获得消费者青睐。
GfK全球科技业务线资深分析师高晓宇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节能减碳行为已经成为家电/消费电子企业评价体系的有效补充,是行业领导力和引领行业的竞争力的象征。
联宝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作为联想全球最大的实体制造基地,是实现集团“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主体。此外,联宝科技作为安徽省最大的进出口企业,践行绿色制造,降低产品的碳排放,是应对未来绿色贸易规则,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国际贸易市场潜在的“绿色壁垒”也成为推动家电和消费电子企业推动绿色制造转型的重要原因。10月1日,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该机制目前仅对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等六大类产品进行征税,2026年正式实施后仍将继续扩大品类。无独有偶,2022年6月,美国《清洁竞争法案》(以下简称CCA)草案公布,美国版“碳关税”跃然纸上。
高晓宇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欧美原本就是家电和消费电子市场高地,随着“碳关税”的推进与实施,相关市场的准入门槛随之增高。国内厂商推进绿色制造和零碳工厂,不仅仅是为产品出口欧美做铺垫,更是要打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树立中国品牌高端形象。
KJ3221X1-EA1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独木不成林”。节能减碳原本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供应链长供应商多的家电/消费电子行业来说,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如何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行动,成为企业推动节能减碳的重点和难点。
赵越表示,家电/消费电子企业供应链较长,且供应链上存在大量绿色发展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这就需要终端企业加强对链上中小企业供应商的培训和帮助,做好绿色供应链建设管理。这是家电和消费电子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推行绿色制造的难点之一。
业内专家指出,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方面,消费电子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企业绿色转型的效果更加明显,而家电企业的整体表现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黎萌介绍说, 2023年IPE对于22个行业的742家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CITI评价与企业气候行动CATI评价,其中包括100家消费电子与家电行业企业。从评价结果来看,消费电子行业的采购企业在绿色制造(特别是其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及气候行动方面,在所有行业中均处于相对领先水平,多家采购企业进入两个评价的前50名。家电行业的采购企业则整体处于中游水平,少数龙头企业虽然显著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与消费电子行业的引领企业在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节能减排及相关信息披露方面仍有一些差距。
行业专家表示,绿色供应链管理仍需面临种种难关,例如协同降碳脱碳的体系建设不完善、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缺失,这些问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一起面对。
黎萌表示,消费电子行业的苹果、戴尔、微软、华为、联想等众多龙头企业开始引导或推动产业链上的众多制造企业(供应商)披露环境信息和/或碳数据,以及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良好实践,带动了诸如富士康、鹏鼎控股、立讯精密、科森科技等大型制造企业自主开展绿色制造、绿色采购等工作。
对于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赵越建议家电和消费电子企业通过推动数字赋能、推行碳标签制度、建设行业EPD(产品环境声明)平台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