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围猎下,光与暗并存
虽然充电桩在发展途中遇到迷雾,但这个价值万亿的赛道依然吸引众多巨头频频入局。
尤其是在今年3月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的范围后,巨头们的热情显然高涨了许多。目前,入局充电桩行业的几大势力,包括国资企业、老牌私营企业、车企、科技巨头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巨头并非能在充电桩行业占尽优势,而是有着“光与暗”并存的现象。它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弊端。
首先,国资企业是充电桩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国资企业的代表国家电网有着鲜明优势——资本雄厚、实力强劲。国家电网建设的充电桩数量较多,去年6月市占率达到21.3%。同时,国家电网更担负让充电桩行业走在正轨的重任。不过国家电网的弊端也较为明显,不能任意地融入互联网思维、技术等,调整航向较难。
其次,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老牌私营企业市占率较高,增速也较快。但它们的存在是基于“先入局者”的优势,已对后来的私营企业形成阻碍。如何平衡老牌私营企业的扩张、新入局者的生存,成为一个难题。
再次,电动汽车车企正在通过自建充电桩,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特斯拉、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都在积极布局自家的充电桩体系。但车企自建充电桩的目的并非盈利,更多是为车主提供配套的售后服务,以此彰显负责态度。
这就决定着车企的自建充电桩数量不会太多,占有率也不会太高。比如2019年,比亚迪在充电桩市场的占有率仅为0.2%。即使是最喜欢自建充电桩的特斯拉,2109年在充电桩市场的占有率也不过0.4%。初衷、理念的桎梏,决定着车企自建充电桩的规模即使在未来也不会加速扩大。
DSQC431 3HAC036260-001
最后,科技巨头华为、阿里等都在瞄准充电桩行业。比如在今年4月,华为面向新能源领域推出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解决运营成本高、设备生命周期短的痛点。阿里则主要是以投资这一形式,在充电桩行业搅动风云。今年3月底,蚂蚁金服旗下全资子公司投资充电桩运营商“简单充”,成为简单充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技巨头并非“亲自下场”,它们或是通过生产模块的方式成为供应商,或是通过投资以占据行业席位。这意味着,科技巨头在充电桩行业的直接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
可见,即使有众多巨头在充电桩行业围猎,但依然是“光与暗”并存。想一蹴而就地将充电桩行业推至全新维度,并不简单。
未来并非坦途,统一标准定成败
在巨头的围猎下,充电桩行业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发展趋势看,充电桩数量变多、商业模式迭进、互联网元素融入等,都是必然。不过,这并非就意味着充电桩行业的未来就一片坦途。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众多巨头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地盘,都是各自为战。最直观的表现是,巨头之间并没有“共享”、“开放”的理念,只是埋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劲折腾。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处于竞争态势的巨头们彼此之间的数据难以共通。甚至不同巨头、不同APP之间的充电、付款等互联互通功能,依然无法实现。截至目前,仍然没有一家公司能整合全部充电桩的相关数据。这意味着,充电桩之间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看来,一条金色大道并非那么容易就能铺就。
统一标准难以制定,不仅让车主难以便利地畅享充电体验,更在加重充电桩巨头的资金投入、提升着时间成本。因此,能否制定统一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充电桩行业的发展速度,乃至未来成败。
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一个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的平台才能真正搭建起来。由此,“全国一张网”的充电桩生态体系才有望全面落地。在这张“网”下,充电桩行业才可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并让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都为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