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之中,中小企业遭受着巨大冲击,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已经有225家企业通过互联网赋能,向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升级,还催生出了一批为传统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升级服务的企业。
7月以来,记者在即墨区4家中小企业蹲点采访,探究他们如何与工业互联网“恋”在了一起。
无灯工厂 ——用工减7成多,产能提高一倍
“我们是行业内第一个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企业,怎么来改造?当时方冠的订单已经非常多,一直排到年底,有没有必要改造?当地政府部门建议一部分一部分地改造,在不影响订单生产的前提下,我们将各个生产工序逐一进行改造”
孙文川是一名“90后”,汽车制造专业的大专生,2015年进入青岛方冠摩擦材料有限公司,当上了一名混料工人。
这家企业位于即墨灵山工业园,是一家商用汽车刹车片专业生产厂家,传统的生产流程充斥着粉尘,工人感觉“待遇不低但工作环境恶劣”。
孙文川说,刹车片的原料中有粉尘,工作时常年戴着口罩,天热粉尘容易粘到脸上,还有人过敏。因此,混料车间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有的人几个月就不干了,每年都要招人。
这一切在去年发生了变化,混料车间升级为自动化车间。“车间过去有50多个人,分料、称重、上料,都是人工,现在只有五六个人,除了投料环节,都是机器操作。”孙文川说。
现在,孙文川已经在当地买房安家。他说:“车间改造后,工资反而涨了,因为效率比以前高了,企业产量大了。刚来工厂时,一个月5000元左右,现在能拿到七八千元。”
在混料车间,偌大的自动化混料设备占据了一栋3层小楼:三层是全自动送料、储料系统,二层是全自动配料、输送系统,一层是混料机械设备。方冠公司董事长助理纪晓亮介绍,以往,整个工艺需要50多人,对工人要求很高,全靠经验和技术,随时掌握投料数量、搅拌工艺、出料时间。公司常年生产的刹车片有20多种配方、30多种原材料,每一个配方的比例都不一样,过去都是人工称重,很容易出错。“改造后,通过流量传感器精准投放原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控制搅拌工艺、出料时间,仅用6名工人就可完成。”
更重要的是,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96.5%提高到了99.7%。
IE−3000−8TC−E-(N)
压制车间需要完成压制、开槽、倒角等六道工序,方冠公司自主研发出六工位全自动一体化压机,机械臂灵活地操控着六台压机,现场仅需要10多名工人。
对于智能改造,纪晓亮说企业有过顾虑,“我们是行业内第一个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企业,怎么来改造?当时方冠的订单已经非常多,一直排到年底,有没有必要改造?当地政府部门建议一部分一部分地改造,在不影响订单生产的前提下,我们将各个生产工序逐一进行改造”。
有政府部门负责人说,当时的方冠公司是标准的传统企业,因此,它的改造非常有代表性。
如今,方冠公司的智能改造还在持续当中,但效益已经显现。
今年3月17日,复工一个月,在工人仅到岗2/3的情况下,方冠公司如约完成中国重汽30万片刹车片订单。过去,他们一年也就为中国重汽生产几万片刹车片。
实力赢得信赖。随后,方冠公司成为了中国重汽配套厂,直接拿到了70%的订单。纪晓亮说,现在仅中国重汽的订单一天就3万片,过去不敢想象。
纪晓亮说,自2017年起,公司每年对生产流程、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原先300多名工人,满负荷每天可生产3万片刹车片,现在仅有70多人,每天能生产6万多片,用工减少七成多,产能却提高了1倍,年产值也由5000万元提升到1.45亿元。
根据预测,方冠公司今年产能将达到1.8亿-2亿片,占到全国1/5市场份额,处于全国商用车刹车片第一的位置。其中,有75%-80%的订单来自中国重汽、一汽、江淮、福田等主机厂。
纪晓亮说,方冠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与汽车主机厂同步研发协作的商用车刹车片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先进的检测仪器,将全力打造行业内“无灯工厂”(智能化生产不需要照明,智能化工厂被形象地称为无灯工厂)生产模式。
近些年来,方冠公司在自动化、信息化方面已经累计投入2300万元。“现在企业一个月的产值,就差不多是这个数了。”纪晓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