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到2012年左右,贵华针织运用数字化思维,才把企业的一些信息打通,之后采用自动化设备,逐步实现数据共享。在孙维法看来,工业互联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先从理念上向工业互联网靠拢
织造车间,一台不到一平方米的橘黄色平板机器人沿着轨道来回穿梭,运送纱线;
染整车间,几台小型调色缸按既定程序自动配色、调色;
成衣车间,无线射频技术实时采集工人生产信息及工作效能;
中控室,一套ERP系统囊括织、染、成衣各节点、全链条所有数据,成为生产运营各环节实时监控与设备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
这是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织染缝一体柔性化智造的生产车间。
该公司总经理孙维法说,从2003年开始,公司就以信息化为核心开展工作,倾向于解决小批量、多批次、快交期订单问题,这也是服装行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他解释说,织染缝“一条龙”,从产业来说是一条产业链,而放到一个企业来讲就是一道一道工序,信息化就是不同产业环节没有信息衰减,借助信息化力量在运营管理中形成柔性智造,承接更多“苛刻”的客户。
订单越小越不好干,这是服装行业的共识。
据统计,2003年-2013年,贵华针织平均一个订单只有6000件,一个SKU(单款、单色、单规格)订单只有500件左右。
IE-3300-8T2S-E
孙维法说,现在,一些国内订单甚至只有2件、3件,美国一个大运动品牌单个SKU只有128件,完全是小批量、多批次、快交期的要求。能完成这样订单,也成为贵华针织的优势。
“贵华年销售收入6亿元左右,这些年是稳中前进。”孙维法说,疫情期间,日本订单在减少,但国内市场在慢慢增加。我们能够平稳生产,是因为在做OEM品牌,就像富士康一样,大客户也都把我们当作战略客户来对待。
他说,企业要追求效益,归根结底是提高竞争力,别人不能接的订单你能接,这就是优势。我们凭借的是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变、优化、提高,这也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4月16日,贵华针织接到一个3000件订单,在29日就成功交货。
“这批订单数量很小,而且需要7个颜色,1个颜色仅染色就需要12小时,7个颜色就需要3天时间,还需要织布、印花,最终能在13天完成,体现了企业生产的柔性和敏捷性。”孙维法说。
在贵华针织,规模订单交期已从正常的42天提高到14天,快返订单(2000件以内订单)提高到7天。
“没有企业改造,没有互联网思维,这些肯定做不到。”孙维法说,互联网思维需要协同,把7天交货的理念贯彻到每一道工序,一个个小的闭环形成一个大的闭环,整合起来柔性制造。
孙维法说,柔性制造,离不开管理理念的柔性。服装企业70%工作要计件,工人肯定愿意干大订单,柔性制造就对管理的要求特别高,在短时间内按部就班准备好。
孙维法说,服装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说染整车间,自动加料设备提高了工艺精度和产品质量,但是在部分生产环节,完全排除人工还不大可能。
“工业互联网的改造是循序渐进的事情。”孙维法说,从2003年到2012年左右,贵华针织运用数字化思维,才把企业的一些信息打通,之后采用自动化设备,逐步实现数据共享。到2016年-2017年,物联网引入后,工业互联网改造的步子才更快了。
在他看来,工业互联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先从理念上向工业互联网靠拢。工业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是必然、也是必须,但行业不同,进入的境界不同,需要结合当下企业形势,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当然必须要积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