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升级 ——研发和生产服务人员多于生产人员
“当时觉得我们原有的生产线还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改造,另外就是改造成本太高了,一期投入就需要2000万元。这样我们就比较担心,投入这么多钱是不是有效果,反而有可能破坏我们原有的生产秩序”
在青岛乾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机器人仿佛钢铁战士般整齐排列,机械手臂飞速运转,元件贴装、光学检测一键操作,智能电表在全自动生产线上完成组装测试……
在制造中心总监赵丰华的办公室墙板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国际上的订单计划一一排列。这家生产智能电表的企业,去年产值3.5亿元。赵丰华说,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企业仍实现产值2亿元,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按照“上半年淡季、下半年旺季”趋势,今年预计产值能达到6.5亿元。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疫情期间,公司的订单不降反增,淡季变旺季。“工业互联网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海外客户只要来智能工厂参观,十有八九就会发出订单。”赵丰华说。
11年前,乾程科技第一次参与国家电网智能电表统一招标。现在,他们不仅有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智能电表CELL型生产线,而且搭建起了智造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对接,还成功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以来,乾程科技累计投入了1.6亿元,打造计量仪表智能工厂。
赵丰华说,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方案、产品方案,关键是在人才上。公司投巨资在青岛、杭州建立两个研发中心,拥有上百项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拥有80多人的杭州研发中心,依托中国计量大学人才高地,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0年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
IC695ALG508CA
他说,2012年前后,公司有1200名工人,产值在2亿-3亿元,车间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现在,企业研发人员和生产服务人员多于生产人员:青岛研发中心有3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20多人,自动化设备公司人员120多人,专门的信息化人才10多人,三个测试中心40人左右;而生产工人,不到200人。
这样的人才结构,带来的效应是智能制造能力不断加强。“智能电表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我们‘智能’专家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工资,比经理岗位的人还高。”
2018年,公司成为即墨区工业互联网改造示范企业。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50%,产品不合格率由0.5‰降到0.2‰。
产品不良率的下降幅度,意味着“质的飞跃”。乾程科技质量总监李晓锋说,“我们的产品不良率下降了60%,就这一个指标让我们从一流梯队一跃跻身顶尖梯队。”
乾程科技智能制造专家郝何龙说,一个电表生产有20多道工序,公司在12个“关键工序”都有测试流程,不仅确保在生产过程中100%检查,而且即时收集海量的数据。“电表跟用户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果电表出现问题,就容易产生经济纠纷。我们的智能质量控制优势,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花重金砸出来的。”
然而,就在前几年,乾程科技也曾一度为生产线要不要智能化改造犹豫不决。
郝何龙说,“当时觉得我们原有的生产线还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改造,另外就是改造成本太高了,一期投入就需要2000万元。这样我们就比较担心,投入这么多钱是不是有效果,反而有可能破坏我们原有的生产秩序。”
赵丰华说,“政府部门组建的专家团队,让我们了解了现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前景,同时也介绍了一些智能化装备发展的趋势。我们对整个改造方案更有信心了。”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对智能电表的招标量基本是持续递减。但是,随着第一代智能电表的周期调整,电表市场有可能再次出现爆发式增长。
赵丰华说,稳稳往前走,坐等“风”来。
这个“风”,是智能制造的风口,更是工业互联网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