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元年研究院联合《管理会计研究》、至顶网、Techweb特别策划“2022年数字化转型趋势”系列内容,将从数字化转型、业务数字化、财务数字化、数据驱动、新技术、云等方向,持续重磅推出系列特稿,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盛宴,敬请持续关注!
在传统的“微笑曲线”中,研发和营销分别占据价值链较高的两端,居中的生产制造则处于价值链较低的位置。欧美品牌通常占据研发设计和品牌溢价的主动权,把低利润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和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来完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既是我们主动开放的有意为之,也是承载全球产业分工的自然结果。
今天,制造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全球疫情肆虐之时,唯有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供应了全球大部分的抗疫物资。抗疫成功的中国为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制造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将不再低估,反而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基础保障。过分强调金融、服务等行业的虚拟经济占比,甚至脱实向虚势必会伤害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低估生产制造价值“微笑曲线”将一去不返。
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人机交互能力大大增强,黑灯工厂、智能制造等发展趋势尤其明显,生产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在2022年将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
趋势一:更强的柔性制造能力将更快满足产业链需求
柔性制造是指企业通过强大的生产制造系统,满足市场对不同品类、不同交货期的订单提供质高价优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完整的生产数字化系统,制造企业的人力、机器、物料、方法(工艺)、测量、环境、能源等七大要素在规划、计划、执行三个不同阶段的活动(生产规划、产品研发、工艺执行、制造运行管理、运营管理及服务支持)得到有效衔接,与采购、销售高度协同,更快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
140ARI03010C
柔性制造是生产数字化的系统运营成果,既包括工作中心、生产线、车间、工厂等生产空间的装备数字化,也包括人机互动、数据采集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充分应用,还包括生产计划与人力、产能之间的优化匹配,不断深入应用的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给企业打造更强大的柔性制造能力,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满足产业链需求。
趋势二:工业机器人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机器换人”不仅是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量,更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2021年1-11月,全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330,098台,较上年同期增长49.0%,其中不乏互联网大厂跑步进场投资工业机器人。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升级,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将从汽车、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向医疗用品、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更多行业发展,激发更大的应用需求,国产化率也将提高到40%以上。
2022年,工业机器人与环境共融、与其它机器人协同等方面将得到优化增强。多关节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更多种类、更小更轻的应用机器人将放量增长,机器视觉等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在共享工作空间中与人类进行安全物理交互的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机器人与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结合更加紧密,是生产数字化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