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为基石 先践行后赋能
在拥抱数字化浪潮的进程中,行业亟需领先者经验的助力,而历经四次转型的施耐德电气自身正是“数软融合”的践行者和赋能者。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对于“数软融合”的理解与实践也非施耐德电气一朝一夕的创想,而是源于其对于产业需求的深入洞察与不断地验证、迭代。
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施家在中国获评的首家端到端“灯塔工厂”,无锡工厂;及施家在华首家零碳工厂,北京中压和低压工厂。通过对于这些工厂的打造,使施耐德电气逐渐完善了“数软融合”的多重内涵。
以无锡工厂为例,它将多款软件融入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将软件与数字化场景融入,使之覆盖从采购、生产到交付的每个环节,成功塑造了高效敏捷的端到端价值链。此外,在工厂运营过程中,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使软件与数字化业务深度捆绑,在确保系统100%安全可靠运行前提下,实现100%绿电消费,运营阶段度电成本降低7%,节省仓储空间多达52%,年生产效率提升14%。
而施耐德电气北京中压和低压工厂在2021年完成空压机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后,也将软件之力充分发挥,与相关软件、数字化场景、数字化业务进一步结合,最终实现了能源效率提升12%,减碳141吨,每年节电23万度。
以软件为基石,这些工厂的实践成果都将转换为施耐德电气对外赋能的“底气”。
比如,施耐德电气为光电业巨擎舜宇光学提供了从咨询、运维到后期维保检修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使得舜宇光学实现显著的提质增效。在设备数量3倍激增的情况下,通过100%的数字化监控,实现后勤管理团队0人力增配。
SPHSS13
此外,东风商用车、上海华谊、三宁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小米集团、麦克奥迪电气等新型制造业,星星充电、吉利科技(长兴)数据中心等“隐形冠军”,都因为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取得了显著受益。
不仅如此,面对智能化时代要求,施耐德电气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旨在为自身及合作伙伴构筑一道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护城河”。
当前,施耐德电气创建的AI Hub已经汇聚了300多名AI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他们在利用AI技术优化施耐德电气自身业务流程(财务流程、HR流程、工业链流程)的同时,也在把AI能力嵌入到产品之中,助力客户实现微电网优化、数据中心优化、产线预测性维护等。
为了赋能用户利用AI技术更好地解决业务问题,施耐德电气还发布了企业级一站式、场景化、开放性的AI模型生产与运维平台EcoStruxure™AI引擎,功能涵盖AI应用商店、数据集管理、AI建模与模型运维,实现AI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且支持第三方模型入驻。
“数软融合”的目标不可一蹴而就,在奔赴智能未来的路上也没有企业可以单打独斗,唯有借助生态之力将不同领域的企业和组织汇聚在一起,形成合作共赢的生态,才能行得稳、行得远。
如今,施耐德电气正通过与合作伙伴、最终用户共同构建的开发者社区,以及携手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配合当下绿色可持续背景,助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绿色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持续壮大数字化生态圈,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软件、一个算法,或者一个业务模式,以生态的力量陪伴客户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