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指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为实体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科技企业新的角色定位和时代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表示,数字经济与传统工业实体深度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标识解析体系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正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本次大赛三等奖的三个项目,分别展示了标识在不同传统工业实体中的应用与赋能。
亚为智能的作品《基于主动标识载体的T-Cos工业危险源识别平台》面向智能制造、军工、新能源等行业,基于标识解析技术,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双跨”服务,亚为智能董事长王瑞介绍道,“以汽车配件厂为例,通过标识解析平台整合产业链和供应链数据,为整车厂提供可靠、稳定的品质成果,解决供应和质量把控等难题”。
合肥创新院的作品《基于标识解析的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备管理和运维平台》则定位于相对前沿的新能源产业,借助合肥的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围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方位标识解析方案,合肥创新工程院的吴仲城认为:“未来需加强政产学界对标识作用的理解,通过媒体和政策引导,推动标识技术在未来产业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苏州协同的作品《基于标识解析的主动标识应用》以制造型企业的痛点为切入点,致力于解决当前制造型企业底层设备数据交互痛点问题,丰富了工业领域的标识应用经验,探索多元化场景的标识创新应用。苏州协同总经理袁雪腾认为:“作为服务于智能制造的服务型企业,更应专注于标识工具和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为整个标识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此项目还与北京泰尔英福的作品《工业互联网标识大数据监测平台ID Monitor》同获“最受大众欢迎奖”。
首届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大赛三等奖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二级巡视员、首届大赛评审委员会副主席常如平在大赛上指出,“国家已经明确,将标识解析作为底层的数据要素,这对标识解析体系来说是重大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坚持以标识为媒,互联万物、实现数字化转型;以人为本,不断强化队伍、提升研发能力;场景为王,探索商业模式、争取更多应用场景;规模为要,推广标识规模化应用、形成市场效益;价值为核心,为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产生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基于场景诞生、进入规模化运用的各大项目,在各自行业中的实际运用成效、是否得到商业化与市场效益也是对项目质量的重要考量。已服务知名品牌企业1000余家、用户达2亿人、标识应用量100多亿的华信瑞德的作品《标识+化工行业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应用》,与亚度家具的作品《标识解析5G+工业互联网全链接工厂》齐获“最具商业价值奖”。前者提升了供应链效率,降低了采购和库存成本,后者也已经过市场检验,能良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确保方案的落地、为家具供应链的企业创造价值。
SPAM150C-AA
首届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大赛圆满落幕
本次大赛从示范性、价值性、推动性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入围总决赛的16强企业,集成创新应用水平高、规模化应用进展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展现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平和标杆示范作用。“这三个方面也是体现出本次大赛重要的意义,从技术、应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可成长性的标识生态,以此促进标识的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实现规模化发展。”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金键表示,在此基础上,下一届大赛将同时关注国际化,邀请更多国际合作伙伴了解中国正在推动的、面向全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建设,来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性的智能体系。
着眼未来,迈向万物互联全新征程
经过五年多的建设,我国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自主体系架构全面建成,顶级节点稳定运行,形成了东南西部中分布格局,二级节点上线332个,覆盖45个重点行业,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行业融合应用创新活跃,标识服务企业超32万家,注册总量超四千亿,较去年新增80%,日均解析1.5亿次,发布了船舶、石化、电力装备、汽车等行业应用指南。
扎实的成果之上,对一个承担长远使命、需要持续生长的行业来说,更应该追问:未来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还需要突破哪些问题?从标识底座到链接万物,哪些行业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在14日举办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贯通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上,工业互联网行业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标识如何贯通千行百业、赋能新型工业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邵道新在致辞中指出:“未来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深层次拓展,充分发挥标识信息关联、精准定位、查询追溯等优势作用,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深挖三个维度,以制造业为主战场,全面赋能消费品三品战略,促进数字医疗领域下沉三个领域,在完善绿色低碳管理、提升本质安全和城市数字化水平三方面深化标识应用。”
在未来发展中,工业互联网不仅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的加速器,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金钥匙”。对此,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执行秘书长龚文认为,数字化将成为双碳的底座和发展方向。“很多人提出来双碳叫做全生命周期,如果没有标识,没有数字化,全生命周期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利用了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用标识作为底座,来引起相关的全生命周期的建模、为整个行业赋能,双碳行业才能够迎来新的春天。”
更多产业各方已经行动了起来。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首届大赛评审委员会副主席敖立介绍道,“中国信通院将与各方主体一道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标识解析体系的行动,以规模应用为推进,推动标识向生产制造、消费者工业、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应用。打造全国标识标杆应用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实施路径,更好地赋能产业数字化,持续为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赋予新动能。”
汹涌而来的AI浪潮,也让工业互联网行业也看到了加速超越的新路径,金键认为,AI技术突破式进展,对标识应用发展和推进工业互联网,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生产力的进步。“通过AI的进展,我们可以解决很多技术上数据的问题,AI正是充分利用了数据释放全方位的智能。另外,对整个数字化转型来说,无论是AIGC,还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人型机器人,都离不开标识。未来充分利用、发展好这些技术,结合AI的发展来考虑标识的应用,非常关键。”
针对行业趋势和技术机遇,标识生态方二级节点企业代表、标识服务商代表、行业协会及联盟代表等与大赛获奖企业进行了分享交流。
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大赛圆满落下帷幕,但其挖掘行业标杆、推广标识价值、推动行业前行的深远影响,将持续传递到标识生态之中,激发更多创新活力,酝酿席卷工业互联网标识生态的创新风潮。期待更多创新者披荆斩棘,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机遇下,创新不息、探索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