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高新区,短短几百米长的云飞路上汇聚了几十家量子企业;在济南高新区,60多家空天信息产业相关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高新区在各类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创业中勇挑大梁,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高成长企业和高端产业聚集地。
记者从近日工信部召开的“发挥国家高新区作用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7.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4.3%的GDP和13.6%的税收;累计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和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今178个国家高新区正以“攀高向新”之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之“稳”,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冲刺“全年红”,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冬日暖阳下,成都高新西区体育公园东北侧塔吊林立、机声隆隆,挖掘机钢臂挥舞,运土车来回穿梭,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作为成都首批24个重点片区之一,这里正全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公园城市智造发展示范区。
经过21个月的紧张建设,坐落于大庆高新区林源园区的龙江化工聚碳酸酯联合项目一期,目前生产用水、电、蒸汽、氮气等保障要素已全面就位,丙烯、异丙苯等原料也相继进厂,项目将于近日正式投产。
临近年末,国家高新区集中吹响重大项目“冲锋号”,全力冲刺第四季度,为全年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12月,西安高新区开工建设的先进制造类项目有15个,总投资达81.95亿元。“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将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VMIC-5565
西安高新区的奇点储能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20GWh储能产品研发制造能力,打造中西部单体产值最高的储能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91亿元;飞秒激光精密智造装备产业化项目(二期)将进一步提升飞秒激光加工业务在重点领域的服务能力;由西安华圣精工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实施的高端精密制造加工平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8亿元,带动就业500人。
“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为提高项目推进效率,青岛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工业项目“用地一件事”改革,对行政审批、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审批流程集成梳理,一次性告知。大庆高新区采取“一项目一专班”模式,倒排工期抢进度,一线办公解难题,保障重点项目早启动快建设。昆山高新区面向全区305家重点企业,派出35人挂钩联系服务队伍,面对企业的“急难愁盼”,确保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一个重点产业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各国家高新区加大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力度,新能源、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以东北地区16家国家高新区工业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5.17亿元,同比增长14.72%,拓展有效投资空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攀高向新,将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
据工信部统计,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此外,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半。
肩负“攀高向新”时代使命的国家高新区正不断“自我加压”,将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推动传统产业提升能级,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长春高新区的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智能化机器已经成为工作的主力,工人只是偶尔上前观察一下数据……近年来,长春高新区立足吉林省汽车整车及高端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的集聚区,加速向“智造”迈进。
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我们已实现由传统机械加工向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系统管理的转型升级。”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欣阳说。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企业生产、物流运输,该公司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公司年产值已突破亿元。
为推动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明确,对使用算力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补贴,还将打造一个200亿元规模的数字经济发展基金集群;济南高新区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2023年以来已实施技改项目194项(新增45项),累计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27项,总投资达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