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量子计算、元宇宙、空天地一体化等前沿产业,已成为国家高新区角力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成为带动世界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策源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光电器件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7件。今年,该区提出到2025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带动武鄂黄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携手打造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合肥高新区作为最早系统布局量子计算研发及产业化的区域之一,正在努力探索“超量融合”之路,提升气象预测、金融、生物医药、材料科学、智能汽车、高端科研等领域中复杂问题的求解效率,抢占量子产业制高点。
昆山高新区也动作不断,持续打造各类“创新场”——先进计算产业园培土奠基、微软中国首个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项目落户、HPE昆山国际数字创新谷开园、诺奖数字新能源实验室揭牌启用……这些落户的企业,正催生一个个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的新增长极。
服务国家战略,国家高新区深化跨区域合作
“独善其身”“一枝独秀”不是国家高新区的定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抱团”引领产业升级,是国家高新区应有之义。
京津冀7家国家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共同打造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长三角36家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全国一半,粤港澳大湾区14家国家高新区催生了先进材料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
1C31129G03
近日,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正式成立。京津冀地区内7个国家高新区及2家省级高新区自愿发起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成立后,各国家高新区将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内国家级高新区频频联动。苏州高新区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苏州工业园加快G60科创走廊、苏州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合肥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试点,2022年年底合作伙伴已经覆盖三省一市六区,一券通平台已入驻693家科技类企业,累计发券1.38亿元。
一组数据彰显出长三角高新区“抱团”发展的斐然成绩: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国家高新区联盟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超过40%,长三角36家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全国一半。
与此同时,国家高新区还通过园区共建、异地孵化、产业链协同等方式,强化东西合作、南北互动,推动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与哈尔滨高新区通过整体委托“飞地”模式共建深哈产业园区,“带土移植”深圳政策,实现南北共赢。截至目前,深哈园区已成功复制深圳新型产业用地等45项政策;累计注册企业395家,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度达60%以上。
再如,上海张江高新区与兰州、白银高新区通过“平台+服务”模式,探索东西部科技合作新路径。截至目前,兰州、白银高新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200多家,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推动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跨区域合作。一方面,推动高水平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支持国家高新区通过联盟等方式,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政策互通。另一方面,支持东部国家高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设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引导更多国家高新区通过园区共建、异地孵化、飞地经济等方式,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