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国制造日”再次拉开帷幕。从2016年开始的第一届算起,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中国制造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二十大报告就提出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今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从“中国制造日”看中国制造的攀爬之路
CP451-50 作为中国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品牌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制造日”成长的这8年,也是中国制造飞速成长的8年。在这8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制造的蜕变,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代工走向品牌,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化。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担负着几乎是最基层的加工和制造环节,“价廉物美”或者“价廉物不美”,已经成为许多人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若不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资产,中国的制造业就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但这又让工厂陷入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恶性循环中,CP451-50 通常情况下非但难以负担研发费用,连基本的工人待遇都无法保证。其中的破局之法,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向上走。
向上走,就是要让整个行业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向上攀爬产业链的上游。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上游往往是利润相对丰厚、竞争缓和的行业和公司,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例如技术、品牌或资源,所以对于后来者而言,要实现这样的“逆袭”,谈何容易。
但中国的不少企业做成了。
首先是汽车行业。对于工业国家而言,CP451-50 汽车行业就是真正的“工业明珠”——因为这个行业集中了高利润、高价值、高技术壁垒的特征,并且相关涉及到的配套产业链非常庞大,一家成功的汽车制造企业,往往就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带动上下游一系列配套行业的蓬勃发展,并且催生出更多新岗位和新技术。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些工业强国,在其发展道路上都有强大的汽车行业作为支撑。可以说,汽车业不仅是支柱性产业,更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得以升级发展的核心产业。
CP451-50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了模仿、引进再到自主品牌发力,这些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百花齐放,更是让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迭代升级,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正在快速蚕食原本属于国外汽车品牌的市场。根据乘联会的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预计销量达到295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并且,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了大幅的提高。2023年10月,自主品牌零售113万辆,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5%。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5.6%,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2023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1%,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8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增长1%。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7.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不光内部市场如此,CP451-50 中国汽车也正在快速拓展全球市场。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为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1至11月,中国汽车维持高出口增速,累计出口量已达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很有希望在2023年突破500万辆出口大关,坐稳世界第一的宝座。比亚迪、奇瑞、蔚来等自主品牌汽车纷纷进军海外市场,并且迅速成为当地极具竞争力的车型——而它们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价格,更来自设计与技术。比如比亚迪独创的“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能够在受到撞击和穿刺时不会起火爆炸,为电动车带来更多的安全性。
而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其它数以百计的行业,其中一个就是数控机床行业。数控机床是当代制造业的基础之一,各种金属的切削和成型都离不开它,而工业上对模具精度越来越高的要求,更是对数控机床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下,国内数控机床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数控机床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高端产品的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国产数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也为数控机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市场需求上,CP451-50 随着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国内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也需要大量的高精度、高效的数控机床作为支撑。不仅如此,中国的数控机床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升。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93.6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17.2亿美元,同比增长29.5%。这表明中国的数控机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数控机床行业,都堪称现代工业制造业中典型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在这些行业的崭露头角,证明中国制造业的“向上走”不仅是愿景,更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