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国产CPU有三个特点:一是群体性,不是一两家企业,而是一批企业在同一时间段陆续推出;二是技术先进,有的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或与之相当;三是在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线迅速产生效益。
人们在为国产CPU实现群体突破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加关心的是国产CPU怎样才能真正形成产业,带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国产CPU非做不可
CPU的中文名称是“中央处理器”,有时也通称为处理器或芯片。发展国产CPU,结束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局面,这是萦绕在几代爱国科技工作者心中多年的梦想。
CPU还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作为汽车、飞机、船舶、工业控制的“神经中枢”,CPU是其中利润最丰厚的部件之一。世界上最大的CPU公司——美国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2002年度利润达31.1亿美元,在全球IT公司中排名第5。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倪光南说,我国的电脑、手机、VCD、DVD等产品的产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利润很低,原因之一是没有自己的CPU。
“六五”、“七五”期间,我国共有33个单位引进过集成电路生产线。20世纪90年代与芯片相关的规模最大的两个项目是“908工程”和“909工程”,国家为此投入了上百亿元的资金。然而许多项目往往是规划得很好,到了实施的时候已经落后了。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至今国内所需的芯片80%依靠进口,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几乎100%装的是进口CPU;而国内芯片企业80%的单子来自国外,赚的只是低廉的浅层技术加工费,根本原因就是缺少自主的核心技术。
DC551-CS31
以设计带动产业
芯片制造业是投资大、风险大的产业,建一条0.18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一般需要投资15亿美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指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跨跃式发展,不能靠组装低端芯片,而应把重点放在芯片设计业上,相对而言,芯片设计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我们可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切入。
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教授严晓浪告诉记者:“过去,半导体制造工艺束缚了国产CPU的发展。现在,制造已经不是问题,国外很多芯片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过剩,我们完全可以用来生产我们的CPU。”现在,国外投资的芯片生产线已经开到了国内,为CPU制造提供了更多便利。
目前,以CPU为核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中之重的项目,同时也被纳入“十五”国家重大科技十二个重大专项中的第一项,是其中投资强度最大的一项。经科技部批准,上海、西安、无锡、北京、成都、杭州和深圳正在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国家把对国产CPU的支持放在了前期设计上,重点是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开发的核心技术,而把制造、封装等留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