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可以把工厂建立在目的地市场国
什么意思?
TM2AM14LT 我们常说,投资建厂一般有三个选择:
第一是建立在原材料生产国。那里资源丰富,比如有些国家的铜矿铝矿,比如有些国家的咖啡豆和橡胶。
第二是建立在中间的第三方制造国。把原材料运到第三方国家,加工完成后再运到全世界。
第三是建立在目的地市场国。直接建立在目标客户所在的市场。
过去中国就属于第二种,属于第三方的制造国。因为劳动力成本便宜,大家发现把原材料运到中国,制造加工完成再运到全世界的总成本,可能是最低的。
TM2AM14LT 但是由于刚刚提到的自动化,人力成本将不再成为决定性的制约因素,会有更多工厂直接建立在目的地市场国,利于快速响应市场,也利于生产成品后最快的运输和销售。
比如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
福耀在美国的一个主要客户,就是通用汽车。而玻璃这种产品运输难度极大,在目的地市场国建厂,大大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
再比如,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
特斯拉很大一部分客户在中国。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华零售销量达到25000辆左右。
TM2AM14LT 这几乎相当于蔚来、威马、小鹏三家上半年的销量总和。
这样,我们就能看懂这两人为什么要到海外建厂,他们不是对本国“没信心”,更不是“有病”,可能只是因为海外建厂更划算,更靠近目标用户。
企业纷纷“出海”的背后,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TM2AM14LT
为什么?
TM2AM14LT 如果说全球化有发起方和接收方的话,中国过去一直是接收方。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企业不断出海,全球化实际变成了中国的国际化。
过去是微软到中国建分公司,宝马来中国建造工厂,现在是我们把自己的生意和工厂做到了海外去。
“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宏观层面就体现中国要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主导者。而在微观层面,是一系列配套政策,是企业出海的红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产能、技术、产品换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机会。
这是增量。是在渐冷的环境中一股温暖的春风。
未来出海时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过去我们常说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容易水土不服,比如零售行业的百思买,比如互联网行业的Ebay、Uber……
我们说别人要尊重中国的国情、风土、习惯……那现在轮到我们出海,怎么办?
讲到全球化的问题,我们经常会说到一句话:“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全球化,就是尊重接受别人的习惯,实现在当地的本土化。
中国有一家公司叫传音科技,在这点做得特别好。
TM2AM14LT 我去非洲的乞力马扎罗登山时,发现黑人向导就是用传音科技一款叫TECNO的手机。
这是一款看上去廉价的功能机,但是向导却说这是中国的第一大手机品牌。
我很震惊,根本没听说过,这怎么就是中国第一大手机品牌?但我一查发现,TECNO在非洲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很多体育赛事的赞助商,都是TECNO。这款手机,也只在非洲卖。
它为什么卖的这么好,以至于让非洲人都认为,这是全中国最大的手机品牌?
它满足了当地的特殊需求。
比如黑人的拍照问题。如果光线不足,尤其在晚上,黑人朋友们拍照可能连人都看不清楚,只剩下洁白的牙齿……所以传音的手机对相机功能进行优化,不管白天黑夜,拍照都很清楚。
再比如,TECNO的手机有一个功能强大到神奇,我一打开向导的手机,不得了,发现一部手机里面居然插了四张SIM卡。
双卡双待难道还不够吗?竟然一部手机要四张卡?
是的,因为非洲人常常是几个人共用一部手机,所以他们希望手机不要太贵,又希望能多卡多待。
传音科技,也就针对这点开发出多卡多待的手机,卖的还特别便宜。
所以,全球化其实就是本土化,接受包容他人的不同,尊重理解他人的习惯。
最后的话
现在,很多企业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存量搏杀的残酷世界里,去哪里寻找新的增量?
出海,是下一波增长的红利。
供给侧人口红利没了,自动化时代来了,历史性机遇出现了,这些变化交织碰撞在一起,出海的时机也就到了。
过去,我们凭借勇气和胆量,下海。
未来,我们依靠智慧与合作,出海。
我们不抢占先机,我们抢的,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