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2-CT-S TI 300 摘要: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转变的后工业化阶段。按照金融发展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金融结构的变迁。在后工业化阶段,中国制造业呈现出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高端化的基本趋势,对应着产生了绿色金融、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需求。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升级,尤其是为快速涌现出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要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转型。其中,科技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是商业银行在后工业化时代支持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转型方向。本文来源《新金融》2023年第12期
一、问题的提出
CS2-CT-S TI 300 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业。中国是工业大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接近30%。同时中国也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产业链、供应链最完整的国家,2020-2022年间表现出的商品生产和供应能力就是最好的证明。回顾历史,中国卓越的制造业是与劳动力要素禀赋、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原动力、发展中大国经济的需求潜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也离不开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可以说中国四十年的工业化历程,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历程,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代化转型的历程。
CS2-CT-S TI 300 今天,放在工业化的一般进程和中国独特国情及特定发展阶段的时空坐标下,中国已经进入从传统工业向发达工业过渡的“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复杂的国内外挑战。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制造业产业升级,是新时代中国金融业的重要使命。根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非常高的关联度,产业结构的变迁必定伴随着金融结构的变迁(戈德史密斯,1994)。一般认为,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必定也伴随着以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而高新技术产业伴随的则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这种产业—金融结构适配已经得到了理论和实证的证明(Rajan et al.,2001;Carlin et al.,2003)。很显然,来自重工业的抵押品信用属性与商业银行的授信偏好天然匹配,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具有缺乏抵押品、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与资本市场的风险—收益分布曲线又是高度契合。从另一个角度,如果金融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金融体系就很难继续支持已经升级的制造业实业体系,甚至还会制约制造业产业的升级。这在一个处于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体表现得尤为明显。
CS2-CT-S TI 300
CS2-CT-S TI 300 中国当前可能正面临这种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加速推进,从过去的高耗能、重资产、高杠杆的重工业模式,转向低碳化、轻资产、低杠杆的创新型模式。另一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虽然也在加快推进,但是整个经营管理模式陷入传统金融模式的路径依赖中,依然保持以抵押品和政府信用担保为主导的低风险授信偏好,还不能较好的服务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李成青等,2019)。尤其是对于中国后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专精特新企业,商业银行既缺乏服务的主动性(授信意愿),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控制能力。这种现象导致了今天出现的产融资源错配问题: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和地方债务治理期间找不到合意的授信对象,造成了制造业融资难和商业银行“资产荒”同时出现的奇特现象。
CS2-CT-S TI 300 本文的出发点就是基于中国当前存在的这种产业—金融错配现象,探讨中国在向后工业社会演进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形成以专精特新大量涌现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升级阶段,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走出传统授信模式的路径依赖,以更好服务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本文先从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视野分析中国制造业升级所选择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然后探讨制造业在升级过程中所产生的金融需求,最后提出商业银行为能更好服务制造业升级,尤其是服务涌现出的专精特新企业,所需要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业务创新方面进行的转型。本文认为,在后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向科技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四个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