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已经进入了局部加速的周期。产业外迁东南亚,发达国家工业回流,以及各个国家劳动力结构的变迁,正在推动形成全新的分布式制造格局。与此同时,美国意图“去风险化”,为了建立所谓的第二套供应链所采取的动作越来越多。
面对供应链大变局,有两种观点需要警惕。
IC752SPL013-BA EX2100 一种是“速战论”,很多攻关任务设置在3年或者5年实现。这种速战方式,往往是脱离现实的。看上去部分领域的国产替代迎来了春天,但任重道远,而单一的“国产替代”并不应该成为工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另一种是“厌战论”,悲观主义盛行。有些人对逆向工程盛行、基础原理不足、缺席诺贝尔奖等现状感到十分悲观。这种论调容易忽视中国供应链存在着巨大的有待激发的活力。
尽管当前出现了供应链迁移的局面,但仍然只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起点。第二套供应链的价值,至少三五年之后才能显现,十年之后才能定型。这意味着两套供应链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IC752SPL013-BA EX2100 那么,我们应如何建立韧性供应链?如何理解供应链的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又如何应对平行供应链带给我们的影响?
连接力化解第一波控制力
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在供应链进攻中采用了比较复杂的组合战术。“贸易战”之外的科技遏制,以技术出口管制为武器。
技术管制的背后,是美国成熟的工业情报体系。多年来,大量的工业基础调研,使美国对全球工业家底的认识非常清楚。因此,美国一开始就将中国极具科技属性的头部企业、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列入管制清单,掐断供应链,阻碍它们的成长。
IC752SPL013-BA EX2100
在初期的试探阶段,首先是控制力的较量。拥有控制力的一方,掌控了强大的火力,看上去可以轻松实现一招致命——通过断供破坏既有的制造格局。
IC752SPL013-BA EX2100 不过,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只出现在初期。受到攻击的一方,在不利的局面下,依然可以选择避其锋芒,进入新的战场。中国供应链所具有的超级连接力,就提供了缓冲的作用,提供了一种产业纵深的防御。比如华为在受到手机芯片断供、设计断供、制造断供等接二连三的冲击后,不得不放弃大部分手机的制造。但它所具备的电子设计和自动化技术,使其可以借助中国汽车丰富的供应链,迅速转战电动汽车领域。尽管这种转移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但将对抗的时间拉得更长,在此期间会产生很多变化,足以改变初期一边倒的局面。
对于攻击者而言,断供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需要小心避开可能造成己方重大损失的动作。日本决定对韩国进行半导体制裁的时候,手中有一大把清单可供选择,但最终只限制了三种半导体原材料——分别是半导体清洗材料、显示屏基板材料和构图光刻胶。这三种原材料均非价值很高的产品,韩国每年进口的额度只有3亿美元,仅占其进口日本电子零部件和材料的2%。日本采用的管制方式遵循了“自我损失最小”IC752SPL013-BA EX2100 的原则,既要做生意,也要尽量从最小的切口进行制约。
中国制造被看成是以劳动力为基础成长起来的,在这种认识下,供应链容易被认为不堪一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沃尔玛每年从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的商品,约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10,它在中国有6万家供应商。快消时尚品牌服装也高度依赖中国,瑞典服装连锁经销商H&M在中国大约有800家供应商,而优衣库90%以上的供应商都位于中国。摆脱一两家供应商并不难,但要将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全都甩开,很难做到。对于关系到衣食住行的产品,供应链的效率至关重要。这是供应链彼此嵌套的连接力在发挥作用。
美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再寻求快速决定性作战。它开始改变策略,从“去中国化”进入“减中国化”。行动方式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试图形成各种小圈子的联盟力量,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使得中国的“供应链攻防战”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多元化冲突局面,一种比拼韧性的“消耗战”模式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