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过程中,先进自动化技术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事实上早在2015年,四川便率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列入重点目标,力争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推动以”机器换人”的趋势 ,通过先进智能制造技术提升制造业各领域产品竞争力的详细目标。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有越来越多的川渝制造企业将下一个升级目标放到了产线物流自动化上。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 Mobile Industrial Robots(以下简称:MiR)作为领先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自主移动机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AMR)已在川渝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大规模部署经验。MiR认为,智能产线物流技术能够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一.以产线智能物流技术回应人力资源压力,推动制造业人才技能升级
人力资源压力一直是川渝地区制造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从现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来看 ,高校毕业生人员流失较严重,2018年四川流失比例达到24.6%,重庆流失比例更是高达34.8%。在四大产业下的经济需求下,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川渝地区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引才为先,留用为本,才能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因此,成渝双核人社协同发展2023年第一次联席会议针对本地人才的留用和再教育 ,优化川渝软环境,提升人才竞争力,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一直以来,MiR有着丰富高校合作经验,致力于从人才培育的源头入手,通过提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培育智能制造升级下企业急缺的技术型人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便是其中的成功案例之一。
【图:MiR250机器人投入武汉船舶教学】
武汉船舶引进MiR250 AMR作为其智能船用零部件自动化示范产线的关键部分,帮助提升本地制造业人才提升自身技能。通过模拟真实船舶制造环境,MiR250 AMR和FANUC协作机器人组成的复合机器人,在产线上完成全链路关键生产环节智能物流对接,帮助学生掌握自动化智能产线设计、部署和前沿设备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未来制造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同时,智能产线物流还成为学校老师的二次开发实验的方向,将精进技艺的机会传递给本地区船舶从业者,帮助政府稳定本地人才。从武汉船舶的例子来看,人才主动愿意在本地可以参与更加高附加值的工作,不但推动了人才技能的升级,更有助于川渝企业实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生产方式,完成产业不断升级。
二.以高效准确的产线物料运输/成品回收等智能流程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升产线柔性度
根据四川日报 发布的信息来看,川渝地区制造业市场不断地扩大,多个优势产业都表现亮眼,川渝一盘棋‘一条心’,在制造业领域开展协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整体订单需求变得精细化、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川渝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提升生产柔性和敏捷性来满足用户对交付周期的高要求。移动设备龙头供应商 DENSO便是一个柔性生产中可复制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厂区环境经常发生变化,需要机器人定期更改路线。面对柔性生产的快节奏,MiR AMR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易用性在使用时有显著的优势,成为DENSO公司部署的机器人首选。
【图:MiR AMR投入DENSO生产】
MiR AMR的智能产线物流能够自主绕开行人和障碍物安全行驶,并可实时规划路径及调整路线,从而灵活应对场地变化及任务变更,稳定穿梭在不同产线、单元、仓库、楼层之间,高效灵活地执行拾取和搬运等任务,帮助企业内部保持准确高效的运输。MiR AMR都配备了双激光扫描仪,具备360度视场,在前行中始终都能提前感知周边环境,随时重新规划路线。此外,MiR AMR的传感视觉不受光线及灰尘影响,扫描精度高,整体安全性通过高等级认证,确保能够在嘈杂且人机密集的动态环境中保障安全,最大限度的保证员工生产安全,实现工厂精准安全的交付。